查看原文
其他

广州中学女生跳楼,遗书曝光:“妈妈,我太累了…” | 二湘空间

二湘的七维空间 2024年09月30日 07:31

The following article is from 闲时花开 Author 刘娜

 思想的碰撞   民声的回鸣

有品格  有良知  有深度  有温度


广州中学女生跳楼,遗书曝光:“妈妈,我太累了…”


文/刘娜


12天前的9月17日,是阖家团圆的中秋节。


那一天,广州市番禺区奥园广场,发生一起悲惨案件:


女中学生美美,在这里跳楼自杀。


自杀10天后,美美写给妈妈的遗书,开始在网上流传。


遗书中,美美这样写道:


“妈妈,当你看到这张纸的时候,我可能已经不在了。


妈妈对不起,女儿没能给您尽孝,女儿只是太累了,想睡一个觉……”



接下来的文字里,美美写到作业的繁重、学校的排名、家庭的债务、补课的疯狂、未来的迷茫、内心的无力……


还有,她对妈妈极度的愧疚:


“妈妈,要是没有我,你不会变成现在这样,对不起妈妈,都是我的错,我只能现在让你止损了……”



美美这封文笔略显稚嫩、内容疼痛扎心的遗书,在网上传开后,很多人看哭了:


“这届孩子,真的真的太难了。”


也有不少大V,凭借遗书中的只言片语,网暴美美的妈妈:“是妈妈,害死了这个孩子。”


我劝你不要当这样的人。


一,养育孩子,不是妈妈一个人的责任,请问“消失的爸爸”去哪儿了?


把孩子的问题全部归咎于妈妈,就像把社会的问题全部归咎于女人,本质上是厌女,不是客观。


二,美美走之前给妈妈写遗书,恰恰证明她爱妈妈,妈妈也是她生前最放不下的人。


只是,这份脆弱的母女之情,最终没能留住美美,小女孩被更强大更黑暗的能量,吞噬了。


这更强大更黑暗的能量是什么?


这,才是我们今天需要共同直面的问题——


懂事·抑郁症


“妈妈对不起,我不能给您尽孝了。”


“妈妈,我用了您太多钱……都是我的错。”


“妈妈,我不在的时候你要照顾好自己,手机不要看得太晚。”


“妈妈,美美永远爱你……”


从这些句子中,我们能看出,美美是个特别懂事的孩子。


可怕的是:


自杀的孩子,都是特别懂事的孩子。



为什么?


为什么越懂事越容易跌落抑郁?


答案是:


过分懂事,本质上是一种扼杀自我的讨好——时时处处都考虑别人的孩子,才被赞听话懂事。


过分的讨好,本质上是一种阉割自我的压抑——在“我不重要”的惯性认知里,自我贬损,自我攻击,自我惩罚。


每个抑郁症患者体内,都住着一个严厉的自我惩罚者。


自杀,不过是她(他)以献祭生命的方式,对自己进行的最后一场惩罚。


所以,心理学上有种说法:


调皮捣蛋的孩子不可怕,过分懂事的孩子才可怕。


一个孩子上蹿下跳、左翻右跃、搞七搞八,犹如荒原撒欢的怪兽,也像没戴紧箍咒的孙悟空,是原始生命力旺盛的表现。


生命力旺盛的孩子,学习不一定最优,但绝对不会抑郁。


因为他对外释放了攻击性。


而攻击性,是生命力的体现。



反之,那些看起来乖巧、懂事、从不惹事的孩子,更容易出现心理问题——


她(他)从不向外攻击他人,只能向内惩罚自己。


越惩罚自己,她(他)内在的生命力越弱,直至最后一根稻草落下,最后一点希望破灭。


所以,亲爱的朋友:


当你夸你的孩子懂事时,请停下来观察一下,他(她)有没有一直讨好大人,过分委屈自己。


当你嫌弃你的孩子太调皮时,也请停下来看一看,她(他)是不是在通过向外攻击,博取大人关注,捍卫自己感受。


透过孩子表象的症候,看见孩子内在的需求,是养育的第一步。


贫困·愧疚感


“我见过您因身上的债务而烦躁,我也见过那些有钱人的夸张……”


“妈妈你经常说我用了你太多钱,要是没有我,你不会变成现在这样。”


“您不再给我花钱了,也不用那么累了。”


通过遗书上的这些内容,我们能看出自杀前的美美,陷入了极度愧疚中。


这愧疚,不仅是妈妈带给她的。


还有社会贫富、教育内卷,带给她的落差,让她在不愿为难妈妈,也不想被人嘲讽中,决定杀掉自己。



愧疚感带来的羞耻感,是人类所有情感中,最趋向“死能量”的。


因为羞耻感,无法轻易说出口,会被我们巧妙地藏起来,关到潜意识的阴影里。


当我们阴影里隐藏太多羞耻后,我们的能量就会变得越来越沉重悲伤。


沉重悲伤越攒越多,我们就会越绝望,越没有活力。


抑郁症患者,本质上是活力丧失殆尽的无力者。


我开头说了,不赞同大V们网暴美美的妈妈。


但我期待看到这篇文的父母们,能从这则悲剧中,体察自己日常生活中,有没有给孩子人为制造羞耻。


“我这么做,还不都是为了你好?”


“咱家这么穷,你学习不好对得起我吗?”


“要不是因为你,我怎么会活得这么辛苦!”


诸如此类,脱口而出的“毒话”,都会让孩子陷入“我是个罪人”自罪感。


会让孩子觉得她(他)是累赘、是废物、是包袱,没有自己父母会活得很好。


直至最后,走向“算了,我死了,爸妈就没有这么累了”的轻生。



没有100分的父母,但60分的父母也要好好学习的一课,是不带羞耻的表达:


“我刚才那么做,是因为我太看重自己的面子,不是你错了。”


“咱家是很穷,但挣钱是爸爸妈妈的事情。”


“在你出生前,爸爸妈妈就活得不轻松,但有什么关系呢,只要一家人好好的,总会有办法。”


不带羞耻感的表达,会让我们和孩子一起走出心穷的诅咒,变得开阔,拥抱好运。


学业·消极感


“感觉现在最累的不是上班,而是学习。”


“三天中秋假,调休一天,光是书面作业就有14个,背书、实验放在一起,就有20个了。”


“大人都不情愿上班,但有工资,学生上学累死累活的只有中高考……”


美美遗书中这些充满无力感的表达,让我想起这样一个描述:


如果把我们的孩子,看成公司里的员工,你就会知道他们为什么想自杀。


每天五六点就要起来“上班”,上到下午七八点“下班”,回家还要带着任务“加班”三四个小时,到深夜十一二点。


好不容易熬到了周六周日,又被爸妈拎到另一个公司“做兼职”(周末补习班)。


熬到了寒暑假,又被爸妈找一个强化公司,继续“上班”(假期预科班)。


每天KPI考核,考不好还被骂,考得好接着考。


不能翘班,不能请假,从来不发工资。


一干就是12年。


这样的事儿,让大人干大人都想死,别说孩子了。



著名心理学者洛萨达,提出过这样一个命题:


一个人要想在群体里活命,他得到的积极向上的反馈,和他遭受的消极无力的反馈的比,大致是17:6,约等于3:1。


当积极反馈为3,消极反馈为1时,一个人才有意愿在群体里活下去。


否则,人很容易绝望,甚至想到死。


这就是心理学上著名的“洛萨达心理线”。


用到我们孩子身上:


我们孩子在学校被肯定3次、被批评1 次,他才愿意待在学校里。


而数据显示:


中国的学生受到6次批评,才可能换回一次表扬。


有的甚至连一次也没有。


正向反馈的数值,仅为“洛萨达心理线”的1/18。


我们的孩子,就是在这样匮乏肯定、鼓励和宽容的环境里,被老师批评、家长辱骂、同学嘲讽,从早累到晚。



美美的遗书,是对教育和内卷的控诉,也是对学校和家长的提醒:


我们所有大人正在联合起来,穷尽所有“培养”一届最绝望的孩子。


是时候,收手了。


未来·迷茫感


很多人可能会说:


“说到底,还是现在小孩太矫情,大人好吃好喝供着,小孩说跳楼就跳楼。


我们那时候,父母不管我们,动不动还揍我们,我们不也活到现在吗?”


这样的人,我建议你好好读读心理学家陈默老师的《中国的孩子早变了,老师和家长却执迷不悟》。


读完后,你就会理解美美为何在遗书中说:


“老师说‘先苦后甜,读书才有出息’,但不是所有人都有出息的,妈妈我太累了!”


我们那代人,学习读书、努力高考,是为了改命,是有看见确定的未来——只要考上大学,真的就能找到工作,就能比父母活得更好。


现在的孩子呢?


没日没夜苦读,确定可期的未来在哪里?



就像那个一心自杀的复旦教授的孩子说的那样:


“我苦读,中招,高招,大学,研究生,参加工作,出来也不就是这个鬼样子,还不如现在死了算了。”


无意义感,是困扰我们孩子的最大问题。


这种无意义感,不是单靠大人的鸡血就能挽救的,它更需要全社会给孩子一个好的就业生存环境,让孩子们看到奋斗的意义。


这是一个系统而深刻的命题,不该回避。


我们的孩子,从来不怕吃苦的,前提是他们要相信苦有所得,苦有所值。


回家·力量感


“妈妈,我太累了。”


这句话,不是已逝美美的呐喊,而是很多孩子的求救。


我家孩子今年读初三,他时常也会抱怨“很累”。


我有几个朋友的孩子在读高中,她们也常和我诉苦:


“孩子太累了,早上5点多上学,晚上10来点才回来,吃饭只有一二十分钟的时间,孩子累得两眼无神,无精打采。”


什么样的前途,配得上孩子如此的努力呢?


我不知道。



我只知道,有个孩子读高中的女朋友,是这样做的:


孩子喊累时,她会以“孩子病了”的理由,向老师请假,给孩子做好吃的,让孩子在家补觉。


孩子考试失利时,她愿意让孩子退回到婴儿状态,在她身边哭一会儿;


孩子崩溃绝望时,她愿意陪孩子一起哀悼丧失,在晦暗里待一会儿,然后等孩子情绪平复了,再和孩子一起从问题里找方法,再出发……


她和我说过这样一段话:


“缺半天课,一次没考好,崩溃哭一场,这些放到人生长河里看,根本就不算什么。


最重要的,这是我的孩子,只有我能保护他。


我要在他受伤时,让他记得回家的路。


记住了回家的路,一切都会慢慢好起来。”



是的,是这样的。


能把一个孩子留下的,不是宏大口号和无效说教,而是过往岁月里,曾被大人深爱过的美好。


被爱过的人,会在暗夜里,手拎小桔灯,找到回家路。


他们内心有光,所以无惧黑暗。




作者简介

刘娜,心理咨询师,情感专栏作者,原创爆文写手,混迹媒体圈十余载,发表文字量百万字,能写亲情乡愁故事,也会写教育职场热点。原载闲时花开(ID:xsha369)。

平台原创文章均为作者授权微信首发,文章仅代表作者观点,与本平台无关。

~the end~


更多好文


李政道传奇:他突破了很多鸿沟与界限

让外婆的眼晴重现光明,我觉得好幸福

郝景芳:随意聊一会儿中国经济

他们在掼蛋,我在一旁读诗

一种社会凝视和偏见:当外卖小哥成为流量密码

投稿点击此链接,记得公号加星标

继续滑动看下一个
二湘的七维空间
向上滑动看下一个
选择留言身份

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

文章有问题?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